中国企业70年十大变化

发布时间:2019-09-02 23:10:01 文章来源: 浏览量:6485

导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企业经历了从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变,并正在经历从要素驱动向技术驱动、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

一、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格局形成

国有经济总量持续增长,改革开放以后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下降。1956年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后,我国私营经济基本消失,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国有企业几乎是国民经济唯一组成部分,在形式上被区分为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企业。

改革开放以后,国有企业发展加速,尤其是国有资产(非金融企业)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1978年,国有企业资产总额为4488亿元;2013年,国有企业资产总额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2017年,国有企业资产总额为183.5万亿元,较1978年增长400倍。

国有企业数量则呈现先减后增特征:1978年,全国共有各类国有企业35万户左右;2008年,国有企业数量减至11.4万户;2009年,国有企业数量微增至11.9万户;2013年,国有企业数量增至15.5万户,目前保持在15万户左右。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看,1978年之前,国有经济占国民经济的99%以上;改革开放以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比逐年下降,目前已低于40%。     改革开放以来,非公经济高速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非公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非公经济年均增速高达30%。1978年,全国个体工商业从业人员仅14万人,非公经济仅占GDP 0.9%。截至2017年底,我国共有民营企业2726.3万家、个体工商户6500多万户,注册资本总额165万亿元。

外资也是中国非公经济发展壮大的重要力量,截至2018年底,我国累计利用外资超过2.1万亿美元,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95.9万家。目前,非公经济对国家财政收入的贡献已超过50%;非公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城镇就业、新增就业与GDP占比分别超过60%、70%、80%和90%。

二、企业家队伍壮大成熟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受益于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企业家阶层的崛起。改革开放培育了一批敢于冒险、勇于开拓的企业家。1978~1992年期间,第一代企业家典型代表有鲁冠球、沈文荣、张瑞敏、柳传志、王石、任正非等,他们敢于挑战传统体制的束缚,对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创业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商业机会显著增加,知识分子等社会精英人士纷纷下海创业,催生与培育了以郭广昌、王传福、许家印等为代表的“92派”企业家。

2000年以来,中国入世与新经济的兴起为马云、马化腾、李彦宏等第三代企业家的诞生提供了土壤。他们拥有高学历,创新意识强,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十八大以来,伴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深化推进,以新经济为标志的新生代企业家正在快速成长。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研究报告通过对中国企业家40年成长历程的分析表明,我国企业家队伍不断壮大,素质明显提升,主要体现在:

★企业家的使命感和角色意识在改革发展中不断增强,坚持不懈、积极进取成为企业家群体的精神风尚;企业家战略决策能力在经营实践中持续提升,决策程序与模式得到优化,越来越倾向于采取主动探索型战略;企业家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不断增强,基本上完成了从早期的实践经验型经营者向新时代的管理知识型企业家的转变;

★企业家社会责任意识不断增强,更加关注回报他人和参与社会公益,关注遵纪守法、诚信经营,重视生态环境与企业发展的协调,尊重员工权益并支持员工发展;企业家精神内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深化、丰富,完成了从冒险开拓、吃苦耐劳到持续创新、精益求精的演进。
微信图片_20190902230059.jpg

 华为2018年研发投入达153亿美元,占当年营业收入14.1%,跃居全球企业研发投入榜单第四位。

图为华为自主研发的机器人亮相“2019华为中国生态伙伴大会”

三、企业规模持续做大

工业企业规模明显增大。我国规上工业的统计口径发生过两次变动:2006年以前,规上工业指全部国有企业及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万元及以上的非国有工业法人企业;从2007年开始,规上工业的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从2011年1月起,纳入规上工业统计范围的工业企业起点标准从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提高到2000万元。

按照当时的规上工业统计口径,1978、2000、2017、2018年我国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分别为348400户、162900户、378000户和378440户,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3999亿元、84152亿元、1133161亿元和1022241亿元。     

世界500强中的中国企业数量持续增长,已在多个领域稳居全球规模第一。1995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只有中国银行、中化集团、中粮集团三家中国企业上榜。而到2018年,上榜《财富》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已达120家(其中内地企业107家),仅次于美国的126家,远超第三位的日本(52家)。

与此同时,中国年营业收入超过千亿元的大企业数量持续增加。2002年,中国企业500强中只有10家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2018年的中国企业500强中,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企业数量已增至171家。从行业分布看,中国企业已在工程与建筑、公用设施、网络通信设备等11个行业居于全球规模第一,世界500强中居全球行业前三甲的中国企业数量已有32家。

四、技术实力不断增强

企业研发投入持续增加。2001年全国企业研发投入为630亿元,占全国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的60.4%;2017年全国企业研发投入为13660.2亿元,占当年全国科技研发投入总额的77.6%。17年来,全国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速19.9%,远高于同期GDP增速和全社会科技投入增速。

2017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研发投入3182.6亿元,投入强度为2%,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研发投入6725.7亿元,投入强度为1.65%,比上年提高0.14个百分点。

研发投入超过500亿元的行业大类有8个,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研发投入达2002.8亿元;研发投入在100亿元以上,且投入强度超过规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的行业大类有10个,有8个行业的研发强度超过了1.5%。

   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2018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为154.2万件,同比增长11.6%;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60.2万件,同比增长17.6%;发明专利授权量为43.2万件,同比增长5.8%。

其中,华为(3369件)、中国石化(2849件)和广东欧珀(2345件)位居发明专利授权量前3名。2018年我国新增6万多家专利申请企业,贡献了发明专利申请增量的73.2%。

更多企业加强海外知识产权布局,2018年我国共受理PCT国际专利申请5.5万件,同比增长9.0%;提交PCT国际专利申请100件以上的企业达58家,较2017年增加14家;有10.3万家工业企业在2017年实施了新产品开发,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的27.7%。2018年我国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为19.2万亿元,同比增长9.7%;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6.9%,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五、管理水平明显改善

大力引进国际先进管理理论、方法与工具。中国企业的成长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西方先进管理理论、方法与工具的引进史。1950年代第一次大规模成套设备的引进,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专家和管理干部;1960年代初期成套设备和技术专利的引进,从发达国家学到了当时世界上先进的管理知识。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经济逐渐与国际接轨,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理论、方法与工具持续输入中国。

1978年,原机械工业部通过举办“质量月”活动,从美国、日本引入全面质量管理;1980年代中后期,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的基本理念开始进入中国;1990年代,西方绩效管理思想引入中国,并在2000年以后相继引入平衡计分卡、360度考核、KPI等绩效考核工具;1994年,流程管理思想进入中国,企业流程再造促进了中国企业流程优化与效率提升。     

广泛开展管理培训。改革开放伊始,我国政府便重视对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现代化管理知识的培训。1979年3月,原国家经委举办了企业管理干部培训班;1979年5月,中美合作成立中国工业科技管理大连培训中心(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前身)。

从1979年底开始,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中国企业联合会前身)等机构大力培训厂矿长等企业高层领导干部,各重点院校管理工程系也举办了多届厂矿长短训班、企业领导干部统考班、三总师短训班等,在全国掀起学习企业管理学的热潮。

1984年,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先后成立或恢复了(经济)管理学院;199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清华大学等9所大学试办MBA。     

企业管理创新取得诸多成果。在引进先进管理理论的同时,中国企业也在管理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1984年,原国家经委在全国企业中大力推广应用“现代化管理18法”;1990年,国务院企业管理指导委员会、生产委员会同意在全国开展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审定和推广;截至2019年,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审定委员会先后组织了25届成果审定会,发布了3475项国家级企业管理创新成果。    

 六、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新兴产业助力经济高速增长。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源于在不同时期改革推动的产业结构调整所释放的经济增长新动能。

1949~1978年,优先快速发展重工业战略形成了“畸重畸轻”的产业结构;1979~1997年,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全力纠正产业失衡问题,产业结构逐渐转向协调发展;1998~2012年,产业结构呈现重化工业重启的特征。

2013年以来,在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另一方面是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现代产业发展体系。2019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本,征求意见稿)》。当前,现代服务业与新兴战略性制造业已成为“稳增长”的关键动能。统计资料显示,2019年5月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22.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同比增长8.4%。2019年1~5月,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4%,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6.0%和9.9%。

消费升级倒逼企业产品结构调整。1997年,我国经济在总体上出现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在此之前,由于产品供不应求,消费者往往满足于产品的基本使用价值。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消费者变得越来越挑剔,对产品品质的要求也相应提高,需求的个性化特征日益彰显,定制市场消费者人数和金额近年来均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消费者对产品品质要求持续提高,促使企业加快产品提质升档,2018年我国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为93.93%,比2014年的92.53%提高了1.4个百分点。

微信图片_20190902230106.jpg

2018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分别达到127万辆和125.6万辆,产销量连续4年居世界首位

七、并购重组日益活跃

 企业并购次数与金额快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四次企业并购浪潮。第一次企业并购浪潮始于1984年,保定纺织机械厂兼并河北针织器材厂、保定市锅炉厂兼并保定市鼓风机厂,中国企业并购重组序幕由此拉开。

据统计,1980年代共有6226家企业先后并购重组了6966家企业。第二次企业并购浪潮始于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立了我国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推动了企业并购重组的市场化发展;产权交易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发展,为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民营企业、外资并购国企的案例也不断涌现。

第三次企业并购浪潮始于2002年,加入WTO促进我国与世界经济接轨,既推动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全球并购重组,也吸引更多外资企业并购中国企业。当前,第四次并购浪潮正在兴起,“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我国企业以并购重组为重要载体的对外投资热潮,并形成“国内+跨境”双轮驱动态势,并购重点行业逐步从传统领域向高科技、现代服务领域转变,从资源布局向技术、市场、品牌掌控转变,而且民营企业渐成并购重组主角。

2013年以来,我国企业并购重组交易次数与交易金额都明显增加:2013年并购交易次数为3501次,交易金额10238.20亿元;2017年并购交易次数为31836次,交易金额76218.08亿元;2018年并购交易次数为28567次,交易金额46993.62亿元。     

证券市场是企业并购重组的主要交易平台。1993年9月,深圳宝安收购延中实业,掀开上市公司并购第一幕;1995年7月,日本伊藤忠和五十铃联合收购北旅汽车,完成了第一例上市公司外资收购;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以来,证券市场成为我国企业并购重组的主要平台,2007年有16.6%的上市公司参与了并购重组;到2013年,上市公司参与并购重组的比例基本稳定在20%上下;2013~2015年,发生并购的上市公司占比明显上升,2015年达到67.5%的历史高点。

沪深两市2018年共发生并购重组事件3748起,涉及交易金额2.6万亿元。从支付方式看,2006年以前的并购重组以现金支付和资产置换作为主要支付手段;2007年以来,股份支付迅速成为上市公司并购交易的主流支付手段。

八、国际化经营大力推进

企业国际化经营迎来整固提升的新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探索阶段(1979~1991年):

1979年8月,国务院颁布包括“允许出国办企业”在内的15项改革措施,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开始试探性地进行跨国经营;1979年11月,北京市友谊商业服务公司同日本东京丸一商事株式会社合资在东京开办“京和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中国对外开放后的第一家海外合资公司;1988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为跨国经营试点。

第二阶段是加速发展阶段(1992~2001年):

中国政府放宽了对境外投资项目的审批,允许民营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经营;2000年10月,十五届五中全会将“走出去”确定为国家战略,推动了大型国企和民企国际化经营的新高潮。

第三阶段是高速发展阶段(2002~2013年):

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开始追求质量上的提升,越来越多地采用了跨国并购方式。

第四阶段是整固提升阶段(2014年至今):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迎来整固提升的新阶段。一方面,加快了“一带一路”沿线的国际化布局,我国企业过去五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流量分别为125亿美元、148.2亿美元、145亿美元、143.6亿美元、156.4亿美元;另一方面,国家加强了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规范与指导,不断优化对外投资结构,促进了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健康有序发展。     

国际化经营能力持续增强,跨国指数稳步提升。经过数十年来的探索,我国企业的国际化已经从国际贸易转向本土化发展,从简单的“走出去”转向“走进去”“走上去”。同时,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支撑体系不断完善,整合资源和规避国际化经营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

截至2017年,中国企业500强中有海外收入的企业已有292家;2018年“中国跨国公司100大”的平均跨国指数为15.80%,跨国指数超过30%以上的企业已有24家。其中,中国化工集团等7家企业的跨国指数超过了50%。

 九、对资本市场利用日益成熟

借助资本市场筹措企业发展资金。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创立,翻开了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新篇章;2004年5月,深交所正式推出中小企业板;2006年1月,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公司股份报价转让开始试点,2013年12月31日起股转系统面向全国接受企业挂牌申请;2009年10月30日,中国创业板市场正式开市;2019年7月22日,科创板正式开市,开启了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新篇章。

截至2018年12月31日,在沪深两市挂牌交易的A股上市公司达3584家,新三板共有挂牌公司10691家。29年来,中国A股市场累计实现股权融资12.6万亿元,有力支持了上市企业的发展。此外,境外上市的中国内地企业已达255家,累计融资3468亿美元。

资本市场成为企业转型与结构调整的重要平台。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大量发展资金,同时也通过支持并购重组,完成了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尤其是近年来,以产业整合为目的的资本市场并购重组事项显著增加,并购重组正在回归产业整合的本源。

2018年,深交所全年产业整合式并购重组占比近六成,既有美的换股吸收合并小天鹅、冀东水泥整合金隅集团水泥资产等A股上市公司之间的并购,也有中粮地产收购大悦城式的A股和H股之间的整合,以及天齐锂业收购锂产品供应商SQM公司股权式的对海外上市公司的并购。

同时,资本市场对企业研发的支持作用明显增强。Wind数据显示,在募投项目中,上市公司对研发项目的投入力度持续加大,研发募投额从2013年的42.2亿元攀升至2017年的535.4亿元,大力推动了企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

 十、企业软实力持续增强

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持续增强,社会责任发展指数逐年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并积极向社会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或专题报告。2006年,国家电网发布了内资企业首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17年,共有72家中央企业发布了年度社会责任报告;2018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数量已增至2097份。

2018年中国企业500强社会责任发展指数为34.4分,其中,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从2009年的25.6分上升为2018年的51.1分。目前,中国已经是全球主要的绿色债券市场,2018年共计发行绿色债券129期,发行规模2208.53亿元。     

品牌建设成就突出,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打造国际知名品牌的政策措施,并在2017年批复设立了“中国品牌日”。

国际知名品牌榜单入围数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我国企业品牌建设的突出成就: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2018年世界品牌500强”榜单中,有66个中国品牌入选,比首次发布榜单的2004年增加了65个。

BrandZ2019年发布的“全球最具价值品牌100强”中,有15个中国品牌入围,比首次发布榜单的2006年增加了14个。在家电领域,海尔已连续十年蝉联“欧睿国际”世界家电第一品牌;华为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机厂商、第三大手机品牌;中国中车也成为享誉全球的高铁品牌。

作者单位刘兴国 中国企业联合会孙  洁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