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硅谷”作答“创新之问”

发布时间:2018-10-08 23:55:42 文章来源:深圳商报 浏览量:5738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高度肯定深圳的科技创新,突出强调“这些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近些年,从外媒到央媒,不约而同地聚焦深圳,以不同方式探寻一个问题:基础薄弱、资质平平的深圳为什么会在短短30多年时间里,一跃成为自主创新的“优等生”,举起了这面引领全国的创新“旗帜”?十几年前还贴着“世界工厂”标签的深圳,靠什么转型成为“硬件天堂”“创客之都”“中国硅谷”?为什么华为、腾讯、大疆这样的科技创新型企业会源源不断、呈梯队状地诞生在深圳?展望未来,深圳又将如何将这面创新“旗帜”举得更高、举得更好?

站在改革开放4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节点上,深圳正在奋力向创新引领型的全球城市迈进。30多年来,深圳一直在以极富特色的生动实践作答这道“创新之问”,并希望以“领跑者”的姿态参与到全球产业链的高端发展竞争当中。

一问动能转换

深圳为何率先找到科技创新这一核心引擎?

1979年,深圳蛇口响起“中国改革开放第一炮”,向世界发出邀请。但那时候来的,都是“三来一补”企业,简单、低端、收益低。

仅仅30多年,年轻的深圳实现了从一个加工制造基地向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转变,其中的关键转折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初——深圳由于可以利用的土地有限、资源有限、环境承载力有限,输给了后起的内地城市。维系深圳市经济命脉的房地产、贸易和股市三大行业出现严重滑坡,深圳经济一度低迷不振。正因如此,深圳果断把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柱。这次重要的战略调整,是深圳步入自主创新轨道的原点。

20世纪初,深圳在全国第一个提出建设自主创新型城市的目标,继续加码科技创新。自主创新从此注入深圳血脉,成为深圳创造发展奇迹的重要密码。

这是一条倒逼出来的“自主创新”之路,更是这座敢为人先的城市与时俱进、前瞻判断,主动做出的重大战略抉择。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面对严重的宏观经济

下行压力,深圳近年来凭借经济的“逆势上扬”频频引发全国关注,经验仍然是“扭住创新不放”。以创新驱动率先实现了发展动能转换的深圳,告别了粗放型经济的老路,步上了质量型经济的正轨。

从“科技荒漠”成为“创新之城”,深圳创造了自主创新的奇迹——

2017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9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10%,居全球前列;各类创新载体超过1600家,覆盖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领域,成为集聚创新人才、产生创新成果的重要平台;PCT国际专利申请达20457件,占全国申请总量的43.07%,连续14年居全国各城市首位;有逾3万家科技型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1230家,仅次于北京。

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龙头企业迅速崛起:华为成为全球最大通讯设备制造商,腾讯成为全球最大互联网公司之一,比亚迪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企业,研祥智能是全球第三大特种计算机研发制造厂商……

一批高成长性的创新型中小企业不断涌现:大疆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创造消费级无人机新市场,占据全球约80%市场份额;优必选公司凭借具有自主研发的伺服舵机、步态算法等,成为目前全球估值最高(50亿美元)的人工智能企业;超多维是国内规模最大的裸眼3D技术提供商,形成了以人工智能、无人机、电子通讯等领域为主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全链条;微众银行、聚宝汇、腾讯云、柔宇科技、奥比中光等独角兽企业,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实现估值达到10亿美元以上,在深圳的创新沃土中茁壮成长,成为行业创新的引擎和成长代表。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机构发布的《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指出,在全球热点地区创新集群中,深圳居第二名,仅次于东京,领先硅谷。深圳凭借创新在全球刷出了“存在感”。

2018年1月,深圳市委六届九次全会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到2035年,建成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之都,到本世纪中叶,成为竞争力影响力卓著的创新引领型全球城市。深圳再一次以“创新”为关键词,掷地有声地提出了未来发展目标。

二问发展路径

深圳是怎样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离京考察的第一站就来到了深圳。在参观腾讯时,总书记饶有兴致地通过QQ星云图查看了全国使用QQ用户的数量和分布情况;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到广东代表团参加审议,马化腾发言时说,腾讯总收入5年增长了4倍多,去年超过2000亿元;公司市值超过5000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5家互联网企业之一;微信成为首个月活跃用户数突破10亿大关的中国互联网产品。谈及“微信支付”,总书记插话说,自己出访时都有外国领导人为中国移动支付点赞。

2017年底,浙江乌镇,“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面向全球发布,第一个登台发布成果的,是来自深圳的企业华为。华为发布的5G预商用系统,有望在5G时代实现领跑,在全球5G标准制定阶段拥有更多发言权和主导权。

从华为5G技术到微信爆发,随着“领跑者”越来越多,创新深圳正在悄然实现由“跟跑”到“并跑”再向“领跑”的跨越,成为前沿科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聚集地。

很难想象,这个创新“尖子生”实在是“资质平平”,甚至可以说是“先天不足”——39年前,深圳的工业和科研基础是一个农机修理部,建市之初,大学、科研院所数量都是零。

从科技基础设施薄弱、科教资源匮乏、科技人才稀缺的基础起步,形成今天创新型企业蓬勃发展、创新成果密集涌现的局面,深圳至少用了这么关键几招——

完善创新生态,集聚创新资源。

打造中国硅谷、创新之都,深圳的根基在于“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创新驱动不是科技的独奏,而是一场融合政策、产业、金融、管理、商业等协同创新的大合奏。深圳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以企业为主导、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资界相结合”的创新综合生态体系,政府的角色定位是不断完善创新生态环境,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服务,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和建立完善各种创新激励机制,引导和鼓励企业进行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创新。

2015年7月,深圳在全国率先实行“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最大限度释放市场发展活力,极大地激发了深圳创业、创新热情;

2016年3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关于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的若干措施》和《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

2017年以来,深圳启动科技创新的“十大行动计划”,布局新一轮创新战略;

迈入新时代,深圳提出打造“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金融支持”创新链,以“链式跃升”赋能未来……

深圳正在确立的综合创新生态优势,正吸引着来自全球的创新资源。近5年来,ARM中国总部、空客中国创新中心等80个优质项目落户深圳。苹果、微软、高通、英特尔、三星等跨国公司在深圳设立研发机构、技术转移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多个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陆续挂牌成立。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以色列、加拿大等国,分批建设了深圳海外创新中心,引进海外高新技术和人才团队,实现从海外团队当地孵化到创新企业引进孵化、再到新兴产业落地孵化的全链条服务。

加快产业转型,强化“深圳智造”。

多年来,深圳坚持产业转型升级,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壮大,以创新引领和助力转型升级,以转型升级催生创新需求,完成对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整体改造”。

深圳积极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很早就制定了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和政策,出台未来产业发展政策,设立专项资金,规划建设23个产业基地和集聚区,生命健康、航空航天及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等未来产业规模已超过4000亿元,新兴产业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动力和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结合产业实际,深圳围绕5G、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机器人、增材制造、石墨烯、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精准医疗等新兴产业领域,规划建设10个制造业创新中心,以此实现核心技术突破,加快建设产业集聚区,培育若干百亿级、千亿级产业集群。目前,太赫兹、石墨烯、微纳米制造、智能海洋工程等多个创新中心已先后挂牌。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探索出“科技+金融”“科技+文化”“科技+物流”“科技+民生”“科技+生态”等创新发展新模式,政府通过科技专项资金的引导和放大作用,撬动了资本市场各种要素资源投向科技创新。

突出企业主体,培育创新“雨林”。

企业具备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基本条件,有创新需求和动力,具备技术创新能力,能直接面向市场,以及具备借助其他中介或服务组织进行变革的自主能动性。

深圳创新最为鲜明的特色,就是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重要作用,使得企业能够自觉地以市场为导向、面对消费者展开研究开发活动,把科技投入作为提升竞争力和开拓市场的重大举措,既避免了研究开发活动的盲目性,又使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目前,深圳的自主创新从过去的“4个90%”更进一步,呈现出“6个90%”的特征:90%的创新型企业为本土企业、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研发投入源自企业、90%的专利产生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由龙头企业承担。研发经费市场化的资源配置使得深圳相对于其他城市的专利产出和专利转化运用都更具效率。

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推动形成了3万多家创新企业集群,培育出华为、中兴、腾讯等一批国内外著名的高科技领头雁企业,一批如大疆、光启、柔宇等新近崛起的创新型科技企业,还有柴火空间等创客空间,以及各类创业型创客建立的企业。在大、中、小、微企业之间,形成了丰富的创新梯级层次。深圳市中小企业中,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互联网+”等新经济新业态的科技型小微企业近3万家,它们通过市场细分各自开拓具有特色的市场领域,成为科技创新的强大后备军。

三问弥补短板

深圳如何率先突破成长的“阿喀琉斯之踵”?

关于科技竞争,习近平总书记说,“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创新能力不强,被总书记喻为我国这个经济大块头的“阿喀琉斯之踵”。

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在很多场合都直言不讳谈及深圳创新短板:原始创新能力不够强,部分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重大创新载体、创新型人才、核心技术,居安思危,深圳正在谋划更远的未来。

特别是,深圳提出了一个需要“跳一跳才够得着”的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成为竞争力影响力卓著的创新引领型全球城市,而这一目标实现的前提是,必须尽快补齐创新短板,尤其是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上的持续投入,让创新地基越深越实,创新之塔才能越建越高,才能在全球创新链条上向上游攀升,在全球创新版图上才更有分量。

深圳开始向源头创新“无人区”发起冲击。

——实施大科学装置发展战略。大装置集群往往能形成一个类似科学长廊的集科学研究、技术创新、高端商务乃至面向大众的科学游览为一体的产业带。深圳正在制定的《关于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引领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主动承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快打造世界级大科学装置集群,不仅要下大力气解决“卡脖子”的瓶颈问题,更要在重要前沿科技领域向源头创新的制高点发起冲击,筑牢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组织重大项目技术攻关,系统化布局高水平创新平台。仅2017年,深圳就组织开展重大项目技术攻关,积极筹建8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新组建基础研究机构3家、制造业创新中心5家、海外创新中心7家,新设立新型研发机构11家和创新载体195家。其中,在“不为所有,但为所用”模式下生长起来的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和海外创新中心,有力实现了在全球范围集聚配置创新资源,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科技合作竞争。

——打造创新型人才集聚高地。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优势,在引进、培养、造就高端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方面率先布局,建立面向全球的引才用才机制,努力打造人才宜居宜业宜聚城市,集聚海内外各类创新型人才,努力打造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的“人才特区”。去年,深圳新引进“孔雀计划”创新团队30个,13个团队入选第六批“珠江人才计划”引进创新创业团队,新增全职院士12名、“千人计划”66名,引进各类人才26.3万名、增长42%。目前,深圳人才总量超过510万,其中全职院士38名。同时,深圳不断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面向全球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推进高等教育开放式跨越发展,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中山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相继设立并招生,深圳技术大学获公示设立。

——积极实施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实施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强化知识产权执法;实施专利质量提升工程,培育高价值专利;设立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扶持高端知识产权运营机构发展,引导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参与知识产权运营。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的核心引擎。携手香港,加快打造“深港创新圈”,增强深港两地的创新能级,建立深港两地统一完备的深港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资源信息库,促进创新研发、科技成果、创新技术的市场化开发运用等方面的共享与合作,出台支持前海开发开放若干措施,实施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以落马洲河套地区为核心区,建设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推动其成为科技创新的高端新引擎、深港合作新的战略支点与平台。

“皇冠上的明珠:欢迎到硅洲。”去年,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发表题为《深圳已成为创新温室》的文章称,深圳正在改写世界创新规则、培育一批影响世界的创新型企业集群,据此给深圳冠以“硅洲”称号。

“外界掌声越热烈,我们越需要清醒地看到自己肩负的责任。”未来已来,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的这句话,是说给腾讯的,也可以说是说给深圳的。(记者崔霞)